网站地图 当代水墨艺术的探寻者 - 豫意艺术生活网 网站地图
ABUIABACGAAgm57rzgUoqsmN6gEwsQQ4uAI




“画不如人“——水墨五人展

时间:2017年10月1日—10月12日

展览地点:烟台城市美术馆第一展厅



资料下载
个人会员登记表.docx
下载

当代水墨艺术的探寻者

浏览数:35 

自古以来!为什么我们的先辈没有留下一本“水墨专著”,只是有星星点点之文,说明“它”确实是有难度的,在近30年的画画中,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对“水墨的学习研究体悟”,它关系的因素很多!如:个人当时在画画时的情绪感觉?用的什么纸?是生宣、熟宣,还是“竹垂”。纸有“四大产地”广西、河北、安徽、四川,每个地方的“纸”都有差异!每个地区都有众多的生产厂家,他们的生产工艺不同,所生产纸的配方不同,但又大同小异,下面再谈“笔”,狼毫、羊毫、兼毫、鸡毫、长峰、短峰、肥型、瘦型......每种笔的“笔性”的不同掌握;再说“墨”干、湿、浓、淡、焦,“活墨”“宿墨”瞬间的使用把握;再谈“水”!水的灵性,水的脾气,用水量的多少,什么时间用?行笔速度与干燥时间的把握?是“浓破淡”,“淡破浓”还是兼用等,你说难不难?这也是没能留下“专著”的原因吧!。


微信图片_20190921113708.jpg

中国”写意画”有好多“禁区”比如:铁丝网、玻璃器皿、墙皮的刻画、毛皮质感、现代建筑、水的质感等。这些都是用“写意手法”比较难表达的内容,因“写意”:讲究述情、书写、线条功夫、水墨韵味、灵妙概括,因而称为“禁区”,也就是说前人尚未有人表达的成功范例。


大家都是从传统学习而来,用“介子园”的办法画当代生活,就不是哪回事!画出来也不舒服,所以,100多年前中国画学术界提出了“转型”问题,这是对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的挑战!又是时代的使命。


古人云:“落纸云烟”是对写意水墨的泼墨要求。怎样慢慢摸索水墨的规律,从无法到我法,做到胸有成竹,这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多数画家一生也未能解决得了,它需要悟性灵性和毅力。


微信图片_20190921113702.jpg


其实“水重乱柴皴”不是石头的“专利”!是在博物工作的30年里,有兴临摹了8年古代大家的“真迹”在此其间,临遍了历代大家的“真迹原作”,如宋代李公麟、元代的王蒙、明代董其昌、蓝瑛、徐渭、吕纪;清代“四王”“四僧”特别是石涛、石溪、八大、龚贤、王云、溪冈;晚清的任伯年、吴昌硕;近现代的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石鲁、李可染等,这是一位美术工作者难得的机遇和幸福。


李公麟的“高古油丝描”;王蒙的“小笔贯大气”;董其昌的“中峰飞白”;蓝瑛的“蛋窝皴”;徐渭的“狂野”;吕纪的“细腻”;四王的“小写意浅降”;石涛的“点子皴”;石溪的“枯笔”;八大的“实笔水墨”;龚贤的“黑”;王云的“精细”;溪冈的“玻璃透明皴”;任伯年的“雅而灰美”;吴昌硕的“苍润”;齐白石的“童真民间色彩”;黄宾虹的“拖泥带水”;傅抱石的“乱麻皴”;石鲁的“丁字头颤笔皴”。


众多大家对我影响最大的有:石涛、石溪、八大、龚贤、溪冈、石鲁、李可染......由于每天对着“真迹研究学习”在他们各自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慢慢才产生了对“水墨”的“酷爱”。古人云:“墨为尚”纯用墨画是件很难的事。


特别这里边的“大家中”石涛的“整”“浑”“一”;石鲁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给了我力量和智慧。向生活要题材,向生活要墨色,向生活要智慧。


微信图片_20190921113705.jpg


写生画画有两种不同地形态:一种为忠实生活,另一种是用自已的感悟对生活的提炼。当然后者要比前着高明!再次强化自己的艺术符号和笔墨语言就更难了,下笔线条要有着强烈的功力感和灵妙的墨色特性,让人回味无穷,慢慢才能去形成自己的艺术系统并有着独道的艺术建树,这才算得上有些成就。


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西方文化的现代文明。艺术家在夹缝中生存,有几位艺术家能进夹缝,又有几位艺术家能从夹缝中走出来呢?艺术家整个的状态就是不断地补充积累创造再创造,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潜意识地形成一种自我精神的存在并于时代偶合,有着鲜明无偶地艺术个性。


微信图片_20190921113657.jpg


批评家提出境界:看起来说起简单,但对于画家来讲,可能意味着一生笔耕也未必能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境界也分层次高低不齐的。每个人对于他的文化素养,对于他的认识和他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包括他全面地知识和技能。最后综合地要展现出,真正的心中的境界,甚至一种超凡脱俗的神似境界并笔墨是灵妙无穷的自我语言,太难了。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不是在画形,是在画情、画韵、画势、画修养!画感觉,表达内心世界的躁动是画瞬间情感笔墨的再现。独到的自我笔墨,远看气势磅礴,章法独道!近观什么都不是,有眼睛一亮的感觉,这就是中国画传统要求的“灵妙之处”!要有着音乐般的节奏和自己地美学系统,有着笔者强烈的符号语言和显明无偶的艺术个性(这里指:在中国美术史的长河中不重复性),有着深深地品出中国画的意慧性和纯正的语言。


即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这就是石头娃的追求。


笔者的要求,在画画时,水墨灵妙的自然流动,瞬间什么都不是,慢慢在干燥的过程中神奇地变化形成了是像非像的山石结构,也显现出了作者对水墨研究的把握能力和功夫!画出自己心中的笔墨语言。


经营一份事业,不是为了要赚多少钱,而是为了让自己人生变得淡定而精彩。 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财富,而有一部分人却追求自我成长。 走过一段历程后,发现,其实当人内心强大,修养足够时,赚钱只是顺带的事,成功也是优秀的副产物!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让自己变得不可代替,人生的价值。


艺术且不可追求它的商品性,当它升华为商品时,价值是不同的。


两鬓虽已变成霜,心潮澎湃再起浪,山当笔架,海作砚,我为中华补衣章…树枝笔,乾坤纸,写尽人间,苍鬓依然,跨浮云,润红尘,我去然然,我去然然。


微信图片_20190921113812.jpg


石头娃(王小信),终南布衣,生于1951.10.1,陕西蓝田人,文化学者。毕业于西安美院国画专业,96年研修于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高研班),24年后又被美学大家刘骁纯先生收为入室弟子,美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鉴定专家,西安美院客座教授、陕西文史馆馆员、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院士。


在石头娃从艺的五十年里做出了显著成绩:


一、著有《中国书画鉴定实例》一书被列为:全国文理大学试读本。


二、作品自1971年在国内外美术大展中获过多项大奖:1997年作品《土娃》获加拿大国际水墨画大展、特别金奖;2005年其中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华书画名家全国城市巡回展中《屋檐下》荣获金奖。作品先后在《美术家》、《艺术界》、《江苏画刊》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作品千余幅,出版画册多种。


三、石头娃努力钻研文物保护, 30年后突破了国际文物保护史上的两大难题:漆器脱脂处理和陶瓷无缝修复,并研究出了当前较佳的文物保护修复工艺。


四、石头娃苦苦求索50年后,又为当代品评中国画提出了新的标准“三气论”即:天灵之气、自然之气、文人之气。


五、在千百年,中国山水画使用"三远法"的基楚上,石头娃又去研究三远法的边沿科学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六、在章法研究方面:石头娃在使用传统的“太极”构图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黄金切割”构图法:当你在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空白时,它就符合美的基因。


七、石头娃在继承汉印的基础上,以凿刻的独特方式,创造了中国篆刻史上的第一“冷刀”,给人己魏晋南北朝石刻的美感。


八、石头娃创造了自己的水墨法:“水重乱柴皴”,有一种大西北的秦风,让人回味无穷。


石头娃痴心不改,一生酷爱黄土地,歌颂劳苦大众,几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艺术格局,不断地向着中国画的"金字塔"迈进。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我的收藏
购物车
0
留言
回到顶部